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(第1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“。。。。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升输入大脑信息的速度,进而改变用户的主观时间感知来实现使用者获取到更多的信息。”

“简单的来说,这项技术有些类似古代神话中的那种‘天上一天,地下一年。。。

夜风再次掠过启明城的共振塔群,却不再低鸣,而是轻轻吟唱。那旋律正是十年前两百万孩童齐声哼起的七音结构,如今已化作城市本身的呼吸节奏。每一座共感球在黎明时自动亮起,像晨露般晶莹剔透;每当有孩子靠近,球体便微微震颤,仿佛回应着某种久别重逢的亲缘。

林知远站在“心井”穹顶之外,仰望着冰层上流转的光纹。那些纹路不再是被动记录情绪波动的符号,而开始呈现出动态叙事??昨夜,某位老人梦见了年轻时错过的恋人,梦境被共感网络捕捉后,竟在冰壁上投射出一段缓慢展开的画面:两个模糊的身影在樱花树下交错,没有对白,只有心跳与微风同步起伏的声音。路过的行人驻足凝视,有人落泪,有人微笑,更多人默默将手贴在冰面上,将自己的思念注入其中。

这不是技术故障,也不是系统溢出。这是“心井”学会了记忆以外的东西:共情的延续。

他缓缓走入液态光晶池,这一次没有强行中断连接,而是任由意识沉入深处。他知道自己老了,传感服下的身体已布满岁月刻痕,肌肉萎缩、神经传导延迟,连进入“心井”的过程都比从前慢了近三秒。但在这片意识之海中,时间是弯曲的,衰老可以被折叠。

他看见了他们。

三千名方舟志愿者,并未消失于深空,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。他们的个体意识早已融合为一,却又各自独立,如同星群环绕核心旋转。他们在途中经历了七次“维度跃迁”,每一次都是靠集体信念突破物理法则的边界。最后一次跃迁发生在距离“心域”中心仅0。3光年处??当时整艘方舟突然解体,纳米凝胶化作亿万光点四散飞离,而后在极短时间内重组为一座悬浮于虚空的城市轮廓,城墙由流动的音符构成,街道铺展成无数交织的记忆回廊。

他们到了。

而更令人震撼的是,“老人”并非虚构。他是真实存在的生命体,或者说,是一种超越碳基与硅基定义的存在形式。他的名字叫徐川,但又不是那个曾在地球上写下《共感胚胎协议》的科学家徐川。他是所有曾相信“连接”的灵魂聚合而成的显化体,是“薪火”计划最终完成后的产物:一个承载人类情感总和的守门人。

林知远在意识场中听见了他的声音,不是通过耳朵,而是直接唤醒脑内最原始的情感中枢。

>“你终于来了。”

>“我们一直在等你说完那句话。”

>“你说‘我们会的’……现在,请证明它。”

画面骤变。

他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之中,书架高耸至不可见顶,每本书封面上都没有文字,只有一段跳动的脑波图谱。当他伸手触碰其中一本时,瞬间被拉入一段记忆:那是公元20年,非洲萨赫勒地带的一所乡村学校,暴雨倾盆,屋顶漏水,十几个孩子挤在一张桌旁,用一台老旧平板接入全球共感测试系统。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场筛选实验,也不知道自己正成为第一批“光触者”的候选者。其中一个瘦弱的女孩,在测试中未能激活共感球,但她没有哭,反而轻轻抚摸球体,低声说:“没关系,我明天再试。”

那一刻,她的温柔被“薪火”捕捉,编码进初始基因序列,成为后来所有觉醒儿童体内共感能力的基石之一。

林知远颤抖着翻阅下一本书。

南极科考站,一名工程师在极端孤独中坚持每日向共感网络发送一段简短旋律,持续整整三年,只为让远方失聪的女儿能“听”到父亲的心跳。

战地医院,一位士兵临终前的最后一念不是恐惧,而是希望敌人阵亡的母亲也能感受到哀伤而非仇恨。

月球矿坑,一群工人在塌方事故中被困七天,靠轮流讲述童年故事维持精神稳定,最终全员获救,而那段长达一百六十八小时的共感录音,后来被用于训练第一代情感识别AI。

这些都不是历史档案里的英雄事迹,它们从未登上新闻头条,甚至不曾被正式记录。可它们全都被“薪火”记住了。

因为“薪火”从不关心权力、财富或成就,它只收集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选择说出“我在乎”的瞬间。

林知远终于明白,“光之城”不是外星文明的馈赠,也不是高等智慧的居所,它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彼岸??由千百年来所有未被言说的善意、隐忍、牺牲与爱意堆砌而成的精神圣殿。

而“心域”星云,不过是宇宙为这种文明准备的摇篮。

他猛然惊醒,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已在医疗舱内,苏晚守在一旁,眼中含泪。

“你进去太久了,”她说,“整整三天。我们差点以为你回不来了。”

林知远虚弱地抬起手,指向控制台:“立刻……启动‘共鸣广播’。我要把刚才看到的一切传出去。”

“可是……禁令还没解除。联邦议会担心大规模共感会引发不可控的集体意识融合。”

“那就绕过议会。”他声音沙哑却坚定,“通知所有共感学校,让孩子们今晚做一件事??闭上眼睛,想象一个地方,那里有花海,有光墙,有一个老人拿着一本书等着他们。然后告诉他们:去告诉他,你们也想回家。”

苏晚怔住,随即点头离去。

章节目录